过往展览

《从热爱到使命》

2024年8月17日至9月28日
周二至周六: 上午11点至傍晚7点
周日:中午12点至下午5点
周一休息
品艺画廊 61 Stamford Rd #01-06 Singapore 178892

《梦影随行》, 2021年, 布面油画, 100cm x 80cm

《梦影随行》, 2021年, 布面油画, 100cm x 80cm

品艺画廊新展厅开幕展《从热爱到使命》东南亚艺术家的探索与贡献

在品艺画廊新展厅开幕展【从热爱到使命】中,展出14位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包括新加坡先驱艺术家锺四宾、印尼国宝级艺术家阿凡迪、抽象主义核心人物法贾尔·西迪克、新加坡现代画会联合创始人何和应,以及新加坡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唐大雾的重要作品。这些艺术家从个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发展成对社会和人性的使命感,他们通过各自对艺术独特风格的不懈探索和贡献,推动了东南亚艺术的发展。他们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通过教育、组建社团和社会活动等方式,激励了无数后来的艺术家和公众,对东南亚乃至全球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南亚艺术的历史背景

展览展出的作品大部分创作于80年代以后。在这一阶段,东南亚国家通过经济制度改革以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FDI),国力得到快速提升。其中,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艺术发展在东南亚(亚细安)国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时期见证了当代艺术实践的兴起,更广泛的国际艺术交流对话,以及艺术家们对自己特有文化身份的思考与探索。这些发展为如今东南亚地区充满活力的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艺术风格的探索与表达

无论是新加坡还是印尼,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在这一时期都对当地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艺术家们通过自由的形式和大胆的色彩,探索自我表达和情感传达的可能性。展览从艺术的两个基本元素“线条”和“色彩”引导观众欣赏艺术作品,鼓励观众与作品进行对话,结合当时的创作语境,感受艺术家想要传递的情感和观念。
新加坡的文化身份
作为东南亚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新加坡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成功转型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同时,新加坡的艺术家也在不断努力,探索新加坡独特的文化身份与历史,通过艺术作品展现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本土元素的美感,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代画会与艺术创新

1964年,何和应联合创办的现代画会提出新现代国家需要新的现代艺术形式。何和应通过融合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抽象艺术,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被视为全新的视觉语言,能够表现现代和独立的精神。他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对传统的革新。受到何和应等艺术前辈的鼓励,1988年,唐大雾和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一起成立了艺术家村,向新加坡和区域观众介绍新的艺术形式和运动,并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同时,东南亚的艺术家们开始更多地参与跨文化对话,通过国际展览和艺术交流项目,与全球艺术界建立联系。

国际舞台上的东南亚艺术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印尼艺术家阿凡迪和法贾尔·西迪克在今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展馆《处处都是外人》中代表东南亚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他们的作品融合了东南亚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推动了印尼现代艺术的发展。

艺术的使命与愿景

作为画廊的开幕展览,我们非常荣幸将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介绍给国际观众,这里的每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都是个人化的,也是时代性的。他们不仅仅是艺术家,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家、评论家、思想家、社会创新者…….他们从热爱到使命,用生命传递信念和爱,用作品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关注。同样,品艺画廊团队也希望把对于艺术的专业与热爱转化为力量和使命,持续支持新加坡艺术生态的发展,用艺术推动社会融合与进步。将这份来自艺术的感召,传递下去。

阿凡迪 (印尼)

阿凡迪 Affandi(1907-1990)是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出生于井里汶。他在雅加达高中毕业后放弃学业,以追求成为艺术家的愿望。从1934年开始,阿凡迪自学绘画。他与一位艺术家玛利亚蒂 (Maryati) 结婚。1950年代,阿凡迪开始创作表现主义绘画,其风格被称为“挤压管”技法。阿凡迪通过直接将颜料从管中挤出来进行绘画。一次,他打算画一条线时,偶然发现了这种技术。当他在寻找丢失的铅笔时失去耐心,便直接从管子里涂上颜料。正如他所发现的那样,由此产生的效果使得画出的物体看起来更加生动。当他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画笔时,他也感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阿凡迪成为了印尼伟大的油画家。

阿凡迪坚决反对对美印地区的理想主义描绘,以真诚的表达而闻名。他不宣扬某种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不断挑战自己,描绘印尼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这种奉献精神与他于1947年共同创办人民画室 (Sanggar Pelukis Rakyat) 的初衷一致,该画室鼓励成员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真实性。这位出生于芝拉朋的艺术家风格大胆,题材大胆,是20世纪中叶印尼表现主义的领军画家之一。

20世纪50年代,阿凡迪开始创作表现主义绘画。作品《抱着第一个孙子》(1953年) 标志着他新发现的绘画风格,即“挤管”。阿凡迪通过直接从管子中挤出颜料来作画。他偶然发现了这种技巧,当时他打算画一条线。当他在寻找丢失的铅笔时失去了耐心,他直接从管子中涂上颜料。他发现,结果的效果是画中的物体看起来更加生动。当他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画笔时,他也感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某些方面,他与文森特·梵高有相似之处。

阿凡迪的艺术风格以充满活力的线条和松散的笔触为特色,以富有表现力的张力而闻名。他运用直接从管中取颜料等技巧,自发的曲线标记呈现出一种激烈的动态感。这位艺术家作画时非常即时,通常一次就能完成整幅作品。他采用非自然主义的色彩,描绘了各种印度尼西亚题材,如渔船、狗、市场、巴厘岛舞者等。

《巴厘岛船只 》, 1964年, 油画, 100cm x 140 cm

《巴厘岛船只》, 1964年, 油画, 100cm x 140 cm

钟四宾 (钟泗滨)(新加坡)

新加坡现代艺术运动与「南洋」二字可谓密不可分,这1940年代末的艺术运动并非指向某一特定题材或画种,它更像是艺术家的一种视角、精神态度和身份,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与巴黎画派两派风格与技法而来。同时,「南洋」亦指南中国海外的地区,包括爪哇、马来、印度、华人等多个东南亚民族。

艺术史学家T.K.塞巴帕斯与雷萨·比亚达斯在1979年新加坡第一代华侨艺术家回顾展中定下「南洋」这称号。侨居新加坡的艺术家看待当地的文化和生活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新鲜视角,他们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创造出不同文化撞击下的崭新艺术面貌。

1952年,钟泗滨、陈文希、刘抗和陈宗瑞首次踏足峇里,这次旅程成为南洋艺术的关键基石,他们更受到前辈艺术家,来自比利时的勒迈耶的热情接待。他们希望缔造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以代表南洋运动多样的文化背景。钟泗滨那时不仅画下峇里的风景人情,更开始大胆尝试颜色象征主义和非写实的艺术呈现手法。那次出游的意义重大,开启了艺术家长达四十年的创作旅程。岛屿的迷人风光如同热带天堂,启发各种感官,不仅奠定了其对艺术的观念,更驱使他继续探索东南亚其他地方。

钟泗滨在这张作品《马来生活趣》中呈现的人物看似静止,时空凝聚,不见动作但并非死板。画面上的人物具有一股由内而发的节奏和沉稳,每个细节都使最终构图更加和谐。画面传递冥想般的恬静,仿佛引领观者来到仙境近旁。以线条勾勒出每一个人的表现状态,在背景夕阳西下时产生马来生活的盛景,呼应当地人民的文化底蕴。

通过造型理想化的人物,钟泗滨捕捉到「南洋」的精髓,并把它呈现于世。《马来生活趣》把钟泗滨独特的美学眼光展现无遗,是其艺术事业的卓越代表之作.

《马来生活》, 1968年, 布面油画, 101.5cm x 81.5cm

《马来生活》, 1968年, 布面油画, 101.5cm x 81.5cm

法迪雅.西迪克 (印尼)

法贾·西迪克1930 年出生于印尼泗水,1947 年加入社会现实主义团体“人民画家工作室”,师从亨德拉·古纳万和苏达索;1952年入读加查马达大学文学系;1954 年入读日惹印尼艺术学院绘画系。有别于同辈艺术家对写实绘画的追求,法贾·西迪克致力于抽象形式与构图的创新,为印尼现代抽象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的作品以自然元素的几何意象,探讨自然、空间与人类三位一体的普遍关系,反映印尼文化的地域特色与精神意识。

《空间的动态》, 1990年, 布面油画, 75cm x 75cm

《空间的动态》, 1990年, 布面油画, 75cm x 75cm

何和应 (新加坡)

何和应 (1935-2022),又名子木,是新加坡著名的现代艺术家,创作涉及前卫中国书法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20世纪60年代,他与他人共同创立了新加坡现代艺术协会,同时也是一名艺术评论家,他撰写文章呼吁新加坡艺术朝新的方向发展,主张抽象主义而非现实主义。

我们通过无机线条去分析何和应70年代的《火焰》作品,从艺术家的经历来看,60年代受到世界大师Kandnsky, Jackson Pollock,Matisee, Picasso 的影响,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Jackson Pollock对于何和应影响极大,通过他70年代的作品的创新,丢弃了写实主义。

何和应在70年代提出艺术必须有新创意和新概念以及新的灵感,这样的艺术才能继续发展,逐渐绘画风格形成了“泼色无机线条”的成熟体系;他使用色彩不同的配比,让油与颜料更完美的融合,色块体积更大,色块与背景之间拉开景深;在调整好色彩的罐中用木棍做引导流出颜料在画布上,这样一条条不间断的色‘线’便在画布上形成,极致泼色手法形成树状流动的线条,流动线条之间的交织,展现出艺术家在画面有狂野力量,像是在暴风雨的大海中有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驶过;线的特征是由绘画者身体上肢体和绘画材料的变化决定的:颜料的粘度(通过减少厚度和稀释来加以控制);倾倒的角度和由此而产生的倾倒速度会影响画面的效果;这也来源于何和应身体的运动,特别是手腕、胳膊和肩膀所表现出的力度,他可时而急驰掠过,时而充满节奏韵律;大胆突破传统画法所使用的颜料,呈现的效果一定是随机性的。

这样的开创性作品影响了东南亚及周边的艺术家;并且何和应这张《西风颂》的作品同时致敬了以“线条”绘画的艺术家阿凡迪,何和应也受到了阿凡迪绘画的影响,产生线条与色彩交织的表现形式。艺术的是相通的,连通东南亚与欧美的艺术语言,反映当时80年代后东南亚艺术是相当前卫的。

《西风颂》, 1977年, 布面油画, 85.5cm x 85cm

《西风颂》, 1977年, 布面油画, 85.5cm x 85cm

李志 (新加坡)

李志 (Justin Lee) 是新加坡视觉艺术家和设计师。他曾参加过日本的众多艺术家驻留计划,例如福冈、Studio Kura、糸岛艺术农场和东京 Youkobo。获得美术文凭后,他是纽约泰勒版画学院 (Tyler Print Institute) 培训的本地艺术家之一。多年来,他参加了在新加坡和国际上举办的众多展览(2000-2002 年)。作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流行艺术家之一,贾斯汀的设计项目体现了精致的当代设计感,同时又带有新加坡传统的精髓,他的作品作为设计师和艺术家都值得称赞。他的设计方法以当前的图形基础为基础,同时体现了传统技术,例如他正在进行的基于剪纸和中国木版印刷风格的系列。他用主题和图像来诠释委托设计作品,强调了熟悉的亚洲文化,以一种令人愉悦的流行处理方式,以一种可爱的诙谐方式来颂扬亚洲价值观。

《快乐士兵系列》, 2015, 玻璃纤维, 76cm x 60cm x 23cm

《快乐士兵系列》, 2015, 玻璃纤维, 76cm x 60cm x 23cm

李曼峰 (印尼/新加坡)

李曼峰(1913年生于中国广东—1988年逝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是一位活跃于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著名艺术家。主要从事油画创作,李曼峰与南洋风格有密切关联,该风格融合了中国的技法与题材以及西方的构图风格和媒介。

李曼峰被认为是东南亚艺术大师,他熟练的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欧洲元素融为一体。他最擅长硬纸板油画(独特装裱)、布面油画,其次对于铅笔、水彩画等多媒介创作也有深入研究。他的作品主题种类丰富多彩,更多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场景,他也非常擅长“和平鸽、巴厘岛人群生活场景、金鱼等等”题材。他作品背景的用油层度非常的薄,体现了艺术家把控画面景深的手法极其完美,再用勾线的形式做了中间层次的交替;最后艺术家使用了厚重的笔触勾勒出主题物的轮廓,其余的颜色点缀主题的闪光之处;油的质感融入了颜料,使得整个画面前中后衔接做的非常和谐。李曼峰的硬纸板油画最为特别,因为这些作品都有独特装裱方式,皆为竖版,并且用精致光滑的实木包裹硬纸板的油画作品;在作品与外框的中间,还增加了独特的皮料做衔接,非常完美的作品。李曼峰在二级市场和拍卖市场都是大家非常追捧的艺术家,体现了作品的收藏价值。

“风格不应随意从他人处借用,更糟糕的是故意模仿另一位艺术家所创造的风格。那些假装将他人风格当作自己风格的人,毫无廉耻。任何风格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其真正的创作者经过了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反复的实验与反思,才得以形成。这些成果又会不断被重新评估与修正。” ——李曼峰

本作品在出版物的信息来源:

Mikke Susanto, Sukarno’s Favourite Painters, Published by PT. Dwi Samapersada, Jakarta, 2018, Page. 217

Siont Teja, Lee Man Fong: Oil Paintings, Volume I, Published by Art Retreat, a Private art museum, Singapore, 2005, Page. 294

《和平》, 1980年, 木板油画, 104cm x 51cm

《和平》, 1980年, 木板油画, 104cm x 51cm

林序毅 (新加坡)

林序毅是一位著名的新加坡雕塑家,擅长木雕和石雕。1962年出生的他曾在南洋艺术学院 (NAFA)学习,并于1989年获得雕塑专业文凭。之后,他又前往爱丁堡艺术学院攻读雕塑硕士,于1997年毕业。林序毅曾在多次本地和国际展览中代表新加坡,并定期参加国际雕塑研讨会,如2007年新加坡首届国际木雕研讨会和2009年香港国际雕塑研讨会。他的作品已被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和中国内蒙古亚洲雕塑主题公园等机构纳入永久收藏。

林序毅的艺术方法深深扎根于探索人性、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常常呈现出富有想象力的叙事,针对人类状况进行深刻的评论。林氏艺术创作的核心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用原始的有机木材精心雕刻出1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一追求不仅展现了他非凡的技术实力,也体现了他对天然材料内在美和特性的深刻理解。

“我最享受创作的过程,那种精神的升华和感官的宁静,”林序毅说。他的艺术之路从抽象探索演变到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他的个人经历和文化遗产。林序毅的艺术展现了,如何在不刻意表达的情况下,微妙地传达艺术家的文化归属,以他的从容和乐趣迷惑观者。

林序毅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趣味与缺陷,以随性轻松的手法展现自己独特的视角。他通过木雕作品力图超越世俗的界限,将平凡变为非凡。他赋予每个人物独特的个性和故事,让观众在更深层次、更感性的层面上与作品互动,培养观众与艺术之间的深厚联系。

《嘿,弟兄,嘿,林先生》, 2010年, 木台彩绘木雕, 147cm x 76cm x 94cm

《嘿,弟兄,嘿,林先生》, 2010年, 木台彩绘木雕, 147cm x 76cm x 94cm

林欣欣 (新加坡)

林欣欣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跨界艺术家、IT梦想家和发明家,她曾涉足多种媒体,并在视觉和表演艺术领域早期进行了开创性的数字技术探索。她深深根植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作曲家。她在199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虚拟博物馆,并从1994年起果断放弃传统绘画方式,开创了新的技术范式。林欣欣在新加坡上学期间曾师从刘抗和锺四宾学习艺术,受锺四宾艺术思想的影响极大。后来,她在北爱尔兰的大学学习了版画,由David Narker和Steven Lawlor教授。1991年,她在日本小川町向Kubo先生学习了造纸技艺。她通过频繁访问全球的博物馆、艺术画廊和当代艺术展览,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知识。林欣欣的艺术作品涵盖了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其作品在色彩和音乐节奏上都有所安排,符合其抽象艺术的特质。展览中的一个区域集中展示了林新新的近期数字艺术作品,而前厅则展示了她的诗歌和音乐作品。整体而言,这些作品展示了林新新创造力的广度和持久性,以及她对新加坡独立后艺术领域的独特贡献。

林欣欣在艺术创新上,严重受到老师钟泗宾的影响,产生对于世界未来的无限思考;从线到线,线到面,再用面到面,不断在尝试艺术与科学是否有同一个出口与尽头;她与老师钟泗宾的交流产生这个系列不断衍生。

《未来之道》, 1976年, 布面油画, 82cm x 102cm

《未来之道》, 1976年, 布面油画, 82cm x 102cm

黄意会 (新加坡)

黄意会出生于新加坡, 1979年获得南洋大学生物学荣誉学士学位。他一生对创造力充满热情。在完成学业后,他顺从内心的召唤,开始了职业艺术家的生涯。黄意会的艺术风格深受俄法艺术家马克·夏加尔的影响,有别于印象派、立体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等传统艺术流派。他在多种媒介上展现出多样性,包括油画、丙烯画、水墨画、版画和摄影。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视角描绘,采用在同一图像中表现多重视角的方法。这种手法创造出带有梦幻色彩的图像,呈现出他独特的风格和敏锐的色彩感知。

《自由的天空》, 1996年, 布面油画, 100cm x 70cm

《自由的天空》, 1996年, 布面油画, 100cm x 70cm

许铁生 (新加坡)

许铁生(1914-1997), 1914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开平县, 在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绘画系)学习,1937年毕业,以及国立艺术学院(西洋画系),1940年毕业。毕业后,他移居新加坡,并在1948年至1977年期间在天主教中学教授艺术和中文。他是新加坡主要群展的常客,也是中国艺术家协会的活跃成员。此外,他还参与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与十人艺术团的艺术巡展,前往东南亚地区。自1968年起,水滴星完全从事木雕创作。他认为自己的柚木雕塑具有东方风格,必须传达一种现实感,展现普通人从事日常活动的辛勤生活。由于以绝对纯粹的意图表现现实世界,水滴星的作品成为艺术与生活最接近的交汇点。

《肖像画像》, 1937 - 1940年, 木刻版画, 11.9cm x 9cm

《肖像画像》, 1937 – 1940年, 木刻版画, 11.9cm x 9cm

陈楚智 (新加坡)

陈楚智,1942年出生,2006年获得新加坡政府颁发的视觉艺术文化奖章。他曾就读于南洋美术学院,师从钟泗滨、刘抗和张荔英等先锋艺术家。艺术大师陈楚智专攻静物和风景油画而闻名,早期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期静物油画受到意大利现代主义静物大师乔治·莫兰迪的影响。他的作品色彩浓烈(和莫兰迪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笔触生动,能够引发观众最深层的情感共鸣。

通过色彩的肌理去分析陈楚智老师的《静物-花卉》,陈老师只专注于静物和风景写生画;他对色调、颜色和构图平衡非常敏感,他会在以简洁大色块的刀画一遍又一遍地描绘东南亚现代主义的静物绘画;他的作品在不变中找到万变的可能,平时老师也喜欢去不同国家去感受地域风情并创作记录。从陈楚智作品上能看到受大师乔治·莫兰迪的影响,受到大师的启发;他的作品上显示的颜色是高级灰,跟莫兰迪用的高级灰来作为色彩的对比,陈楚智老师大色块表达静物的颜色随着光源变化的变化,用了浅调性的瓶子与深背景拉开了距离;凸显了瓶中花的效果,并且运用了刀法展示花朵大色块的肌理表达。花朵用不同的两钟色彩来做对比,凸显了艺术家对于生活细节的表达是非常细腻的,他的色彩是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

《静物 - 花卉》, 2011年, 布面油画, 71cm x 46cm

《静物 – 花卉》, 2011年, 布面油画, 71cm x 46cm

唐⼤雾 (新加坡)

唐大雾是新加坡开创性的艺术村的创始人,也是东南亚著名的行为艺术家之一,他也是新加坡当代艺术领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在反思自己作为华裔新加坡人的身份时,唐大雾运用了多种媒介,并结合本地的符号和图像进行行为艺术创作。唐大雾的作品曾在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表演和展览,使他成为当今东南亚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

2005-06年的土著人(作品的标题是马来语,意为“土地之子”),他用中国水墨描绘了新加坡北部郊区后港的居民,后港在20世纪80年代从一个养猪村变成了一个拥有高层公寓和购物中心的“新城”。在延续艺术家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兴趣的同时,这些画作也传达了他对自发性和即兴创作的重视。在涂墨之前,唐氏先对纸张进行修补,然后运用出血和染色来唤起人们的回忆,创造出暗示性的描绘,试图捕捉他笔下人物的本质或精神。他们的标志不是公寓和信用卡,而是锄头、社区水井、香蕉叶和水桶。在唐的作品中,是人民赋予了“土地人民”这个标签以意义,而不是相反。

《在芭蕉树下》, 2005年, 水彩纸本水墨与彩色, 103cm x 69cm

《在芭蕉树下》, 2005年, 水彩纸本水墨与彩色, 103cm x 69cm

邓尔昌 (新加坡)

邓尔昌(1951年生于新加坡;2013年逝于新加坡)以其色彩丰富的油画和描绘人体的木炭画而闻名。他的早期作品是一系列装饰性的半抽象鸡蛋花树梢和各种花卉画作。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亚洲文化、宗教和传统的迷恋,包括巴厘岛神话、印度教、佛教、亚洲壁画和波斯微型画。他还受到奥地利象征主义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镀金新艺术风格画作的启发。邓尔昌的作品收藏于新加坡电信公司、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外交部以及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内卡博物馆。

《两生花》, 1989年, 纸本油蜡笔, 64cm x 49cm

《两生花》, 1989年, 纸本油蜡笔, 64cm x 49cm

杨可均 (新加坡/马来西亚)

新加坡画家兼南洋美术学院校友杨可均于1955年至1957年在南洋美术学院学习。在新加坡先驱艺术家张荔英老师的鼓励下,他于1959年前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欧洲的西方艺术运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在那时,他开始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作为华人的根源,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西方形式的清新感相结合。杨可均从事绘画已有六十多年,擅长油画、丙烯画和中国水墨画。即使已进入八十多岁的高龄,杨可均仍充满活力与能量,他创造并相信艺术能够改变和触动人们,因为对他而言,艺术就是光明与希望。

《蓝色华尔兹》, 2021年, 布面油画, 150cm x 120cm

《蓝色华尔兹》, 2021年, 布面油画, 150cm x 120cm